[导读]据数据统计,女性掌管着家庭70%的支出,她们不但是家庭消费的主力,也是投资的总管,遗憾的是现在的理财社区都太过于“男性化”(例如股吧,雪球等当下流行的理财社区),完全没有顾及女性人群的理财心理与需求。
她理财就在正确的跑道上,专注于女性的理财社区,理解女性偏好低风险,乐于听取大众意见等特性,目前已经积累了10万用户。
" height=
她理财的创始人车勇,原来也是做媒体的,2000年就进入《互联网周刊》,一直做到总编的职位,后来走上了创业之路。她理财算是车勇第二次创业,他还曾在2006年创立过我用网,一个技术主导型网站,主要是为用户提供服务器和相应的定制、收藏、和主题分享服务的平台。
车勇创立她理财是在2012年时的想法,当时在华创资本,和同事聊起金融服务行业。国外有一个Learnvest(美国当时的女性理财网站,后转型为理财规划网站)很火,受此启发,2012年,车勇开始招兵买马。搭建自己的团队。因此,她理财算是华创资本内部孵化的项目。
在车勇看来,女性理财是区别与男性,有其特定属性的。
首先,女性风险偏好较低,保障第一,收益第二;
第二,女性理财更多是为了怎样达到生活目标,而不是单纯地积累财富;
第三性乐于听取专家意见,常常跟随亲朋好友进行相同的投资或理财活动,愿意委托理财,而男性更倾向于独立判断;
第四,女性往往拥有家庭的消费和投资决策权。同时,基本上无论男性女性,都更希望理财能够简单易懂,而不是被专业术语拒之门外。而且,理财的女性往往更加独立、生活态度积极乐观、更有责任感、言语中表现出健康的正能量。所以,如果能让女性用户们更好地学习理财,并相互分享和鼓励,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。
万事开头难,整个2012年,她理财都是在不断试错中度过的。这一年,车勇带着团队盲目做了太多事情,缺乏验证,严重失焦。因此,第一个1万用户来的异常艰难。直到去年,通过强化理财日志,把其他各种功能折叠隐藏,再加上余额宝们启蒙大众理财意识的东风,终于才将社区推进入了一个明显的上升通道,获得第一个10万用户的速度快了很多。
她理财的用户大多是22-35岁的职场女性。由于所处的生活阶段和自身财富的逐渐积累,理财越来越成为她们的刚需。她们想要理财,但是由于资金和知识的门槛,不知道从何下手。
除了在社区里学习和分享理财知识与经验,她们特别需要专业可靠的咨询服务。而传统的金融机构,对于这些资产有限人群是基本忽视的。余额宝带来了一些改变,但还远远不够。理财是一种复杂需求,涉及到收支安排、财务保障、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诸多方面。每个人有自己现在和未来的生活目标,在财务上,都需要妥善的综合安排。这些,不是通过购买一两款多少收益率(风险不详)的产品就能解决的。
于是从去年开始至今,她理财花了一年多的时间,研发了国内首创的在线理财规划服务——“好规划”,通过互联网和智能算法,为想理财但感觉无从下手的年轻奋斗人群,提供量身定制的理财规划和资产配置方案,并以个性化的咨询服务持续与用户产生互动。为此她理财以六位数资金购买了“guihua.com”的独立域名。
在线下,做一份理财规划的成本在千元以上,而且找不到熟人还做不了,做出来还看不懂,解释权在理财师(其实是销售经理)手中。而在好规划里个人的财务规划是可以免费完成的。
目前她理财主要在做两个业务,这似乎有悖于所谓的“专注”原则。但车勇觉得事情不能这么教条地去看。对于服务业的互联网化来说,“社区+服务”是一种理想的模式,两者可以相互促进和支持。在公司的使命和愿景层面上保持专注就可以了。
在理财领域,从社区到服务是一个自然的延伸。不管是做女性理财社区还是互联网财富管理,在垂直领域,深度决定一切,必须切入到垂直行业价值链的核心环节,形成闭环。单纯的社区,变现始终是让人头疼的事,说是行业难题也不为过,那是因为离行业价值链的核心环节太远了。
因此,她理财目前的商业闭环可以简单阐述为:搭建她理财社区,积累和沉淀用户,建立好规划,为用户提供财务规划模型。后期通过为用户推荐相应的理财产品从中收取一定的费用。
做了这两年多,也因着华创资本的资金支持,她理财一直坚持一个“慢公司”的节奏,耐心地打造产品和服务,耐心建立壁垒,耐心组建起现在这样金融和互联网融合的一流团队;不要虚荣指标,不依赖流量生存,目前她理财平台上产生的理财内容已经引起其他平台关注,并且已经有一些平台提出转载合作需求。
车勇说:“我们做不了快速成功的事,太多的人拥挤在快速成功的路上。我们只要坚持正确的方向,团队互信,日拱一卒,我们看得清楚脚下的路。”
社区类型:女性兴趣社区
创始人:车勇
上线时间:2012年8月
所在地区:北京
团队人数:48人
融资状况:华创天使投资
她理财无疑抓住了理财人群中的一个分支——女性,围绕女性理财人群为她们提供需求,形成社群。只研究一个人群快速为她们提供服务,总是容易成功的。她理财是【小社交】的成功实践者之一。
附【小社交】系列开篇:《小社交时代开启:“秘密”们的风口 》
1995年的MSN,1999年的OICQ,2004年的Facebook,再加上其后的Myspace、人人......从90年代末一直到2010年之前,互联网一直处于大型社交网络平台越快速发展时期。
但从近两年开始,整个互联网世界以硅谷为起点,刮起了一道"小社交"风潮。私密社交应用PATH用户数超过2000万,估值10亿美金;Facebook花费10亿美元收购照片社交应用Instagram;“阅后即焚”应用Snapchat拒绝了Facebook和Google高达30亿美金的收购邀约;知识问答社区Qura估值9亿美金......
大型社交网络平台越来越傻?
互联网一直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中。随着网民越来越多,大型社交网络逐渐处于过载的状态,最具代表性的Facebook如今有10亿用户,QQ有8亿用户。
大型社交网平台上,一个人的人际网络逐渐会变得冗杂,很难区分边界,逐渐失去真实的群体感。在现实生活中,很多人认为自己属于各种不同的群体:文学爱好者,程序猿,动漫爱好者,旅行爱好者,父母等等。
但现在的大型社交网络已经大到让人感觉“虚无”的状态,人们上社交网络是为了维护真实的社交关系,或者寻找自己需要的社交关系,但是庞大的社交网平台上,上亿人产生的信息太过泛滥,无始无终——信息爆炸了。每个人想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时,都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,亦或是说他们需要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时,信息早已经被信息的汪洋淹没。
美国实时数据分析平台Spinnakr市场负责人Rishon吐槽说:
“作为一个市场营销人员,Facebook 和 Twitter 是我工作的必要成分,而且它们现在的影响力依然很大。但作为一个普通人,我想要的是一个更加人性化的东西。我渴望互联网原本所提倡的互动和关注。毫无疑问网络带给我们巨大的沟通能量,但我们为什么要把它浪费在刷彼此生活琐碎的更新上?”
社交网络的分叉路已经出现。要么大而不倒,要么小而美——而对于做社交网络的创业者们,机会就是小而美。
在我接触的几个案例中,已经有很多创业者在小而美的社交网络领域开始尝试,他们的做法总结起来就是:把大型社交网络中冗杂的关系和信息,按自己的设计的标签抽离出来,然后按这个标签去设计产品,以满足相应人群的需求。
而其中的关键点,便在于对社交标签的抽取能力,以及后续对这个标签化社交需求的满足能力。
以下是一些我接触过的案例。
社交标签化之:场景?
秘密、tataUFO、被窝音乐、知乎......
被窝音乐是去年黑马大赛决赛的八强选手,当时周鸿祎、阎焱评价被窝音乐时说:“虽然我们老人看不懂,但是90后的需求很奇妙,只要产品被人喜欢就有前途”。
被窝音乐的创始人DK,在创造被窝音乐时,设想的场景是一个人窝在被窝里看文字听音乐,大家一起UGC文字,选音乐,互相温暖对方。
同样的,秘密、知乎也是把社交中的场景抽离出来,专门做成一款社交产品。秘密预设的场景是大家在一个圈子里,不知道谁是谁的情况下说秘密(吐槽),知乎是把专业知识分享的场景抽离出来,用问答的形式呈现。
而起源于北大清华两所大学的约会应用tataUFO,则是在每晚十点推荐一个约会对象给用户。
对于场景的设定,可以强烈的刺激用户的社交行为,以及行动力。非常容易聚集目某方面社交需求强烈的用户。
社交标签化之:兴趣?
面包旅行、高手、Blued......
高手的创始人袁帅说:“小社交是一种必然,大社交体系是无法满足大多数用户细分诉求的。特别是对于目的性极强的90后来说,他们天生更喜欢精准化社交的东西”。袁帅参与了今年黑马大赛TMT赛,他创造的高手APP是“基于兴趣的碎片时间知识分享应用”,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分享各种知识,以及找到同兴趣中具备领域知识的达人。
面包旅行更为精准,切入的是“旅游”这个兴趣标签。面包旅行仅仅运营一年就聚集了超过千万的旅行爱好者,这里面的潜力也是巨大的,在上面销售的旅游产品经常被一抢而空。
当然,还有"同性恋"为兴趣的社区Blued,以及积累了百万级用户。他们在两个月前才获得千万级别投资,目前估值1亿美金。小社交往往会比大社交更容易实现货币化,而社交标签化的“社会职能”模式中,这点更明显。
社交标签化之:社会职能?
宝宝树、极客学院、辣妈帮、CSDN、Segmentfault、爱败妈妈......
业内人士向i黑马透露,辣妈帮垂直社区,虽然只有百万级的用户,但营收规模已经能达到千万级。而CSDN、极客学院、Segmentfault等以程序员为主的社区,也已经获得不错的现金流。
用简单的每个用户价值估算,小社交的商业价值也远远高于大社交平台。新浪微博上市之后,市值约在40亿美金左右波动,拥有5亿用户,而简单的平均下来,每个用户价值约在8~10美元左右。Twitter拥有7亿用户,市值220亿美金左右,每个用户价值30美元左右。Facebook每个用户价值150美元。
让我们来看看小社交应用们。中国同性恋社交Blued用户百万,估值一亿,每个用户价值100美元。Facebook花费10亿收购Instagram时,Instagram用户为3000万,每个用户价值300美金。
也就是说,无论中国美国,小社交比起大社交,每个用户的价值至少会高一倍以上。这并不难理解,因为小社交更加精准化,用户的行动力也更强。
社交标签化之:XXX?
大社交中有若干标签,都可以抽离出来做各种小社交应用,关键是看抽取的水准,和实现这个社交标签的能力。我见过最奇葩的社交应用标签是“胡子”,上面的用户都是胡子爱好者,交流各种关于胡子的信息。当然,实践成功。这个细分社交应用的用户粘性和货币化能力都是极强的......
其实腾讯系社交产品和微博已经告诉我们,大而不倒的巨型社交网络会走向1.流量入口;2.营销工具。而对于精准广告、电商化以及O2O来说,小社交才是最好的工具。
……